原标题:劳模领跑 乡村振兴嘉汇优配嘉汇优配
五月的三湘大地,新秧泛绿,茶山叠翠。在全国和湖南省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中,一批扎根乡土的劳动模范尤为瞩目。他们的登台亮相,不仅是党和政府对他们辛勤劳动付出的充分肯定,更是近5年来湖南省乡村振兴实施成果的集中展现。他们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田野,以充满智慧的双手破解发展难题,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书写了带有“泥土味”的时代答卷,诠释了“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”的深刻内涵。他们用实践说明了:乡村振兴既需要政策红利的滋养,更需要一批懂农业、爱农村、亲农民的劳模领跑人,在破解土地、人才、产业等深层次矛盾中蹚出新路。
过去的五年,对于广大乡村来说,是欣喜与压力交织、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五年。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“三农”,农村土地流转、金融支持、科技赋能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,去年粮食产量突破1.4万亿斤的里程碑背后,既是智慧农机、生物育种等技术的突破所致,更是“通经活络”乡村体制机制的政策红利所致,其中,也凝聚着广大劳模和农民群体的辛勤汗水。然而,深层次矛盾依然凸显:土地碎片化制约规模经营,农村空心化导致人才断层,产业机构单一、产业融合不足,生产成本上升,资金不足……面对这些难题,湖南省的劳模群体以实践智慧给出了破题的钥匙。
湖南省表彰的这批扎根乡土的劳模领跑人都有可圈可点的业绩。他们有的毅然辞去大城市的高管职业,回到家乡,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,挨家挨户做通群众思想工作,流转耕地,创办水稻专业合作社,从“春种一粒粟”到“秋收万颗子”全程机械化,不仅对农户进行产业帮扶,还带领农户抱团闯市场;他们有的将制度创新与乡土智慧结合,探索农业社会化“十代”服务,推动“六统四定”管理模式,将现代企业理念植入田间,找到了破解土地碎片化与资本短缺的良方;他们有的夫妻双双返乡创业,创立家庭农场,建设高标准大棚种植蔬菜,开启抖音购物车功能,进行直播卖货,不仅带动了周边乡镇居民创业,每年还为村民提供成千上万个散工就业岗位;他们有的带领村民成立家庭农场,坚持以项目带动村民增收,把分散的种植户有机整合起来,帮助留守老人、妇女在家门口就业……他们思考的重点,是如何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,用一个产业,撬动整个村庄振兴,让“空心村”重现炊烟袅袅的景象。他们明白,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,而是让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共生共荣。他们破解农产品“酒香巷子深”的困境,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建立了数字经济时代的产销共同体。他们构建了“传帮带”的培养机制,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,展现了人才培育的持久战智慧,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可持续的人力资本。
“泥土味”是一种接地气的味道,它象征着心系农民的福祉,与农民同艰共苦,同呼吸、共心跳。乡村振兴既需要政策、资金、技术的“硬支撑”,更需要劳模群体这种“带着泥土味”的软实力。这次表彰的劳动模范们,在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,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,以“头雁效应”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,书写了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生动篇章嘉汇优配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。我们致敬这些扎根乡土的劳模,更期待他们的“泥土味”飘向更多的田野,让三湘大地的乡村焕发持久生机。(龚鹏飞)
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